海工裝備成造船業新增長極
2013-05-21 08:11:38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日,舜天船舶發布重大合同公告稱,公司和國內另外兩家公司一起與挪威寶澳海洋平臺供應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公司簽訂合同,向其建造出售兩艘多功能海洋平臺供應船(船型 船廠 買賣),合同金額約9億元人民幣。該合同的簽訂,意味著舜天船舶開始進軍海工裝備領域。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船舶制造業難有市場起色的大環境下,海工裝備將成為其新的增長點。
海工領域訂單增加
據了解,舜天船舶此次所簽合同分內、外合同,外合同由公司與南通明德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成都華川進出口集團作為共同賣方,寶澳海洋平臺供應船舶公司作為買方;內合同由公司與明德重工簽訂,公司的主要責任是收購該船舶,明德重工的主要責任是建造該船舶。
事實上,中國船企進軍海工裝備領域并非個案。包括中國重工、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在內的多家公司都拿到了海工裝備領域的訂單。
3月25日,熔盛重工H股公告稱,公司位于新加坡的全球海工運營平臺熔盛海事與兩家船東各簽訂了一座CJ-46型自升式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總包合同,合同總額逾3.6億美元。由此,因行業不景氣遭遇“重創”的熔盛重工出現了些許起色。
3月,中國重工亦在其網站上宣布獲得Seadrill公司4座高規格自升式鉆井平臺建造合同,合同總額近9億美元。按照合同約定,該平臺將于2015年交付。此外,4月,廈門船舶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分別與新加坡MK海事有限公司、馬來西亞南昌集團簽下了總數達10艘的海工船舶產品建造訂單。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船企在海洋鉆井船(船型 船廠 買賣)/設備接單項目呈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除了在水深較淺海域運用的自升式鉆井平臺訂單外,還逐步加快深水鉆井船、搬遷式鉆井平臺的接單步伐。
來自上海航運交易所的“2012年度中國港航船企創富榜”顯示,根據2012年年報數據,包括A股、H股等在內的70家航運、港口、船舶海工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排名中,海工企業因為去年行業呈現的高景氣度,成為當年最大的“亮點”。如海油工程(7.48,0.31,4.32%)扭虧為盈,凈利潤同比增幅為369%;中海油服(16.40,0.01,0.06%)以45.6億的凈利潤僅次于上港集團,坐上70家港船企業的第二把交椅。
政策市場雙利好
海工裝備領域訂單的增加離不開國家對船舶工業的政策扶持。早在去年3月,《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就提出,到2015年,船舶工業銷售收入預計達1.2萬億元,出口總額超過800億美元。
當時,業內普遍認為,要實現“十二五”船舶業發展目標,難度較大,有必要加大對船舶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造船行業結構調整。
據悉,由多部委共同制訂的《“十二五”后三年船舶工業行業行動計劃》將于近期出臺。該規劃將鼓勵加大對船舶行業金融支持,加大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化學品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特種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和低速柴油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船用柴油機曲軸(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重點產品,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強化造船業準入限制,鼓勵兼并重組或抱團合作,加快造船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優化船舶產業空間布局;積極發展船舶配套產業和船配市場,提升船舶配套能力,延伸船舶產業鏈;鼓勵造船企業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改革船舶產品設計、生產和經營方式,縮短造船周期,提高安全生產、清潔生產水平;謀劃長遠發展,儲備船舶產業先進制造能力。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海洋政策紅利下放,海上石油占比逐步提高,海洋開發將更加受到重視,有望帶動海工裝備需求快速增長。加之目前海工裝備數量不多、使用年限較長等因素,預計未來幾年海工新設備的建造需求及現有設備的更新需求存在較大增長空間。
此外,光大證券分析師還指出,油價市場高企也給海洋工程帶來再一次開發熱潮。鉆井平臺的新增訂單量走勢與油價漲勢基本一致,目前交付使用的鉆井平臺大多是油價處于60美元/桶以上時簽的訂單,而4月1日國際油價已收報97.07美元/桶,預計高企的國際油價將令鉆井平臺訂單大規模出現。
或打破市場慘淡局面
盡管熔盛重工等企業的海工裝備業務起步時間、產品類型、技術含量、業務規模并不一致,但是面對船舶市場訂單少、價格低、利潤薄的現狀,各家企業在“突圍”方向上已然形成了共識。
如中國重工海工業務訂單積累豐厚,去年11月底至今年3月宣布上述9億美元合同,海工裝備訂單呈現爆發性增長;而熔盛重工則從去年開始在海工裝備轉型上取得重大突破。
此前,據海關部門的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船舶進出口總額409.55億美元,同比下降10.1%。其中,船舶出口總額388.2億美元,同比下降11.1%。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我國船舶出口額出現的超過11個百分點的下滑,是自2003年以來年度平均增幅43.4%之后的大幅度下滑,也是30多年來我國船舶出口的首次下降。
專家當時預計,2013年我國整體商品出口將延續2012年低速增長態勢,船舶出口將進一步回落。當前,船舶產品出口處于低谷期,市場需求的改善未見明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緩解。在世界經濟復蘇態勢疲軟、風險持續猶存的情況下,國際航運市場發展趨勢仍不樂觀,運費低位徘徊,運力仍供過于求,對新的運力需求有限。
專家給出的分析稱,船舶市場中低端產品需求不旺、海工裝備等高端產品增長,但是競爭激烈。近年來,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迅速,大大削弱了我國船舶制造業的成本競爭力。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一段時間內,我國船舶工業經濟發展不會再持續前些年的高速增長。
但今年以來海工裝備領域訂單的增加,讓業內人士看到了希望。市場人士分析指出,海工裝備業務的崛起,或將打破當前傳統船舶制造業的市場慘淡局面,成為其新的市場增長點。